English

边城壮写扶贫歌

1998-01-19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唐湘岳 夏桂廉 我有话说

编者按湖南省吉首军分区司令员彭楚政,在湘西艰苦的环境中,全心全意为贫困地区的父老乡亲建房引水、改善生活条件、发展教育、引进科技,带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万人摘掉贫困帽子,走上富裕道路。1997年,彭楚政被国务院扶贫办授予全国十大“扶贫状元”称号。从今天起,本报连续报道他的动人事迹。

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青山碧水间,有一个绿色的身影,时常奔波在村村寨寨、田间地头。他就是全国十大“扶贫状元”、湖南吉首军分区司令员彭楚政。

彭楚政几十年如一日扶贫帮困,带领湘西贫困地区人民建成1.3万栋扶贫住房,502所扶贫学校,在石山石岭中凿出水渠400多公里,建起蓄水池200多个,并引导大家学习科技种植、养殖技术,走科技脱贫的道路。彭楚政的事迹,深深打动人们的心。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称赞他“所做的这些事情是流芳千古的”,“为全军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群众不脱贫,我心不安宁

———彭楚政日记

湘西美,美得让人心醉;湘西穷,穷得让人心酸。1984年前,这块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所在地,还有1.3万户7万多人在岩洞茅棚里栖身,31万人饮水困难,150万人人均年收入120元以下。

正是这片美丽贫瘠的土地,生养了彭楚政。山外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里不少父老乡亲还未解决温饱,一种巨大的责任重重地压在彭楚政的心头。

1984年,彭楚政出任州扶贫建房领导小组副组长,带领全州人民向贫穷宣战。10月,他率小组人员走村串寨,调查无房户、危房户、拥挤户情况。彭楚政拄着拐杖,和大家一起爬山涉水,喝山泉啃红薯。一天,大家实在走不动了,在山洞里休息时,彭楚政一躺下就睡着了。同行的吴参谋替他脱鞋,却怎么也脱不下,一看鞋边血糊糊的,小腿肿得发亮,忍不住哭出声来。彭楚政醒来却说:“血泡打多了就不会再打。腿肿够了就不会再肿,我们还没走完呢!”就这样,彭楚政和大家一起先后走访了1900多户,足迹遍布全州各个乡镇村寨。

到永顺县三岔乡时,听说有个孤儿住在岩洞里,彭楚政领着大伙找到这个山凹里的岩洞,看到洞内只有一双筷子一个碗,一床烂棉絮半边锅子,他含着眼泪对赶来的群众说:“乡亲们,对不住了!解放几十年大家还在贫困中生活,这是我们领导的失职。今天我受州委、州政府的委托来看望大家,为无房户建房,国家给一点,也请乡亲们帮忙,有钱有木材的捐一点,无钱的出点力,帮几个工,无房户就会成有房户,拜托大家了!”乡亲们热烈地拍起巴掌。

1995年的元宵节过后,保靖县昂洞乡27户建房户木材还没着落。此时,大雪封山,开往县城的班车停开了。彭楚政和乡武装部长步行60多公里赶到县城,请求县领导帮助解决木材。县领导被他们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千方百计解决了木材指标。龙山县委书记说:“老彭靠的不是司令这块牌子,而是那颗为民做事的心啊!”

两个冬天,彭楚政奔波于保靖、龙山、永顺的各个建房工地上。在建房最艰难的时刻,彭楚政的爱人一天打来两次电话,说他父亲病危,要他赶快回家见老人一面。可是建房正在节骨眼上,实在脱不开身。几天后,他爱人又打来电话哭着说:“父亲已离开了人世,你再也见不到他了。”听到这个消息,他连夜往家赶。老人下土第二天,他含泪又回到建房工地。在各方面的努力下,240多个日夜,15万民兵群众,义务投工300多万个,为群众修建住房1.2万栋,全州7万多无房群众全部迁进了新居。

“滴水贵如油,见了太阳愁”,这句民谣湘西人已传唱千年。保靖县梭洛坪村的土家族群众,长期饮用的是一条山沟里的脏水,一遇天旱,只能到3公里外的山洞挑水吃。清朝光绪年间,村里出了个五品官张开干,曾拿出几百两银子委托家乡人民修水井以解决人畜饮水,却因办事人贪污且缺少水源而未能如愿。

出任州扶贫引水工程组副组长的彭楚政,首场引水战在梭洛坪村展开。五品官的后裔张老汉找到彭楚政说:“多少代人都没把水引来,你又不是神仙,回去算哒!”彭楚政笑笑,领着500民兵在山上安营扎寨,炸石开渠。张老汉每天在山顶坐着观看。工程刚过一半,山洪暴发,已施工部分被洪水冲得七零八落,很多人心疼地伤心落泪。大水过后,老汉惊讶地看到彭司令又来了。他身着短裤背心,赤着脚在搬运石头,腿上、臂上被划破了也全然不顾。望着泥地上司令员那带血的脚印,张老汉的眼睛湿润了。整整三个月,施工队搬走5万多立方米土石,凿成水渠5000多米,建了7个蓄水池。水被引进了村,结束了三百年喝脏水、山塘水的历史!村民们竖起了石碑。碑文上刻着:“清清泉水流梭洛,党的恩情进心窝。吃水不忘引水人,万年感谢解放军。”

两个冬天,彭楚政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打水井850口,开引水渠400多公里,建蓄水池200多个,全州饮水难问题基本解决。

扶贫建校帮大忙,放牛娃娃上学堂。

有了文化奔小康,多谢亲人共产党。

———烟棚小学新联

1984年前,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46万文盲半文盲,村镇没有几所像样的小学。

1987年3月,担任州扶贫建校工作组副组长的彭楚政来到龙山县兴隆街乡烟棚小学,呈现在他面前的情景是:全校六个班分三处上课,两个班在民房,一个班在废弃的村代销点,三个班在学校———一座破庙里。“教室”冬不避风,夏不挡雨,课桌椅破烂不堪。

看到这种情况,彭楚政动情地说:“这个样子早就应当改变了。”彭楚政和人武部干部召集村委开会,研究改建校舍方案。为了做通一些群众怕拆庙坏了风水的思想工作,彭楚政与乡村干部一道向村民讲道理,村民们终于懂得:要摆脱贫困,不靠天不靠地更不靠菩萨保佑,而是靠党靠政府靠自己靠教育靠科技。

在建校资金出现缺口时,彭楚政一边找有关部门协调,一边发动群众想办法。村民先后捐资4000元和一批建材,建校工程得以顺利进行。为教室上瓦那天,天下着小雨,彭楚政和义务劳动的群众欢笑地干起来。

五个多月的时间,一所崭新的学校建成了。教师们看着窗明几净的校舍感慨地说:“若不是彭司令,哪有今天的烟棚学校!”如今,遍布湘西各地的502所扶贫学校,都是当地最好的建筑。原计划5年完成的扶贫建校工程只用了3年,5.3万名失学儿童得以重返校园。

解放军进山来扶贫,荒山变成绿树岭。

猪肥牛壮羊成群,世世代代谢党恩。

———苗家新民谣

小章村是一个苗家山寨,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村民们在山坡上种杂粮为生,人均年收入不到80元,彭楚政在这里一转8天。等他再次上山时,身后跟着县里的农技师。彭楚政告诉乡亲:“过去我们只靠天吃饭,如今更要靠科技吃饭。这里山多草多,适合发展养牛、养羊等畜牧业,还可大面积种植花生、辣椒等经济作物。我请县里的农技师指导大家如何用科学方法来生产。”不到两年,这个村因发展种植、养殖业,人均收入从80元猛增到600元,已基本甩掉穷帽子。

彭楚政逐渐意识到:提高扶贫的科技含量是扶贫的要诀。

古丈县河西镇是个移民镇,人均耕地不到0.5亩,生活极度贫困,只能靠“自己种一点,国家统销一点,向别人借一点”过日子。1987年春,彭楚政打着背包,在这里住了20多天,走遍4个村,访问了近百户村民,制定了以开发柑桔、养猪等为主的治穷扶贫方案。他请来农艺师给大家讲柑桔栽培技术。去广州开会时,他得知翠竹添加剂集团传授快速养猪方法后,直奔总经理办公室,自报家门。刚脱下军装的总经理被他一心扶贫的精神所动,说:“送你们两吨添加剂,派一名技术员给你们免费授课指导!”回到湘西,授课就开始,大礼堂里里外外挤满了老乡。之后彭楚政又陪同技术员在各县巡回讲演。那年,全州养猪大户就有2000多户。

家住镇上的张承凤,丈夫早年去世,上有婆婆,下有3个儿女,生活十分艰难。她家成了彭楚政的扶贫联系户。张承凤参加柑桔栽培培训班,第二年桔园就产蜜桔2500多公斤。张承凤又参加了快速养猪技术培训,那一年3头肥猪卖了1000多元。如今,张承凤家每年产柑桔2万多斤,她还被县里评为“致富能手”和“三八红旗手”。

如今,河西镇人均纯收入由1987年前的几十元增加到了1000多元,河西村则达到3000多元,甩掉了贫困帽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